您所在位置:

天津市农村改革发展考察报告

无锡市赴天津学习考察组
2009年8月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各级、各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开阔视野、启迪思路、推动工作,8月10日—13日,围绕宅基地置换、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村级经济等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黄继鹏和副市长陈金虎带领各市(县)区分管领导、市农口及部分涉农部门分管负责同志,赴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天津,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学习。在津期间,考察组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天津东丽区华明示范小城镇、华明宅基地复垦设施农业园、西青区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等近十个发展典型,并与天津市农委、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区华明镇等各级就农村改革发展和宅基地换房等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交流。这次赴天津考察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大家普遍切身感受到了一个高速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的天津,为天津农村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强烈变化所震撼,普遍觉得很受启发、很有收获,对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现把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北京,南与河北省相邻,总面积11920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津全市辖18个区县,常住人口1115万人,户籍人口960万。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之后,又一个崛起的国家级经济发展龙头。近年来,天津市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龙头、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好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较2004年实现了翻番,总量由3111亿元增加到635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由502亿元增加到1490亿元,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2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1467元增加到19423元,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259亿元增加到3404亿元,年均增长27%。
  天津农村共包括东丽、津南、西青、北辰、武清、宝坻、蓟县、静海、宁河、塘沽、汉沽、大港等12个区县,共有20个乡、118个镇和17个街道,行政村3825个,总人口395万人,有耕地600万亩。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将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将区县发展列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三个层面之一,摆到了与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同等重要的地位,全市农村改革发展持续实现良好势头。“十一五”以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878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达到503亿元,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17亿元,增长61%;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49%;实际利用内资996亿元,增长67%;外贸出口额122亿美元,增长27.5%。北辰、西青、塘沽、武清4个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有6个区县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达到9670元,其中有七个区县超过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和筹资水平都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400元,初步建立了城乡低保同步增长机制;51万农村老年人享受到了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
  今年上半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的不利情况下,天津农村经济依然实现了较快发展。1-6月份,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127亿元,同比增长25%。县区财政收入310亿元,增长2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0亿元,增长43%。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达到775亿元和16亿美元,增长33%和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5718元,同比增长12%。

二、特色亮点
  天津市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积极开展综合创新试点,探索推进“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宅基地换房是指在国家现行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对农民宅基地(包括村庄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以不减少耕地为前提,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以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无偿换取小城镇中心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原有的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整理复耕后,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的一种新农村发展建设模式。天津宅基地换房,实现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受城市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别等多重效果,还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建设投融资方式、综合执法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小城镇扶持政策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目前,全市已启动了三批共计35个镇的宅基地换房,已开工建设农民安置房1000多万平方米,全市已有10万农民迁入新居。天津的宅基地换房典型——华明示范小城镇,公认度、价值度和推广度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2008年,在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参选项目中,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区。
  (二)注重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增长点。近年来,天津市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设施装备化、质量标准化、手段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环境清洁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全力建设国内领先、设施效能最佳、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现代农业生产集中区,力争到2011年全市建成设施农业100万亩,户均0.8亩、一只大棚,带动全市农业亩均净产出超过3000元。为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天津市农委、财政局、农业局专门制定了《天津市种植业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对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的大棚、温室给予财政补贴,亩均设施农业市、区两级最高补贴合计可达1.4万元。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天津设施农业发展很快,年均增速在10%以上,目前已建成各类设施农业总面积60多万亩,有近20万农户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2008年,天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达到3800元,占农民总收入的近40%。
  (三)注重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天津市建立了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技改项目专项贷款贴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补助、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财政专项补助政策,近年来每年财政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超过3000万元。2008年,天津建成龙头企业达到423个,比2000年增加约2倍。龙头企业总资产100多亿元,其中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发展到150个;市级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个,其中国家级10个。龙头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天津市著名商标29个。全市通过规范引导、加强扶持等手段,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79个,其中注册登记的达到310个,共服务本市农户超过30万户。在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例达到80%。
  (四)注重加强制度的城乡统一并轨,切实增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天津市一方面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城市化提升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以市场化富裕农民,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注重探索实施城乡等质化发展模式,通过推动城乡产业、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五个一体化”,实现农民进城就业、就医、就学、落户、乘车“五个无障碍”,使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和城市大体相当,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市民待遇,让农村享有更多的城市服务。2009年,天津市分别以市委21号、22号出台了《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和《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规定》,规定天津农村居民、城镇非农从业居民可平等参加天津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同等保障待遇。天津市农村工作组织管理体制亦是根据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而建立的,作为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的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设有办公室、干部处、组织处、宣传处、法规处、研究室、外经处、村镇建设处、企业指导处、信访办、信息中心等19个处室。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农委的职能设置和部门建设。
  (五)注重广泛开展实事工程,农民幸福指数得到有力提升。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天津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牢牢抓在手上,坚持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影响发展和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每年兴办一批民心工程,促进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推进了和谐建设。仅2009年,全市就实施了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继续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水环境专项治理、继续搞好旧楼区综合整修、努力改善农村居民供热、供气、供水条件、深入开展村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开展食品和家具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质量安全治理、推进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卫生教育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实施科技惠农工程、活跃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扩大公共服务信息范围等20项实事工程。上半年,全市农村实事工程稳步推进,各项指标全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相关启示
  天津农村改革发展显著成就在给人强烈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这是我们参观华明示范小城镇和天津城市建设后的一个强烈感受。当前农村城市化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范围之大、程度之广前所未有。推进农村城市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发展节约,尤其是实现宝贵的土地资源节约,很多地区由此甚至把农民安置房从多层建到了小高层、高层。看了天津尤其是华明示范小城镇建设后,我们深切感到要做到发展节约,不仅要把农民居住集中起来,由散居进入公寓;更重要的还要把农民安置区建成高水平的居住区,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的不断发生,才是做到更大意义上的节约。华明示范小城镇共划分为农民安置区、新市民安置区、商业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在城镇布局、城镇环境、建筑特色、城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设置,规划建设水平之高超过了我们很多城市小区,这样的农民安置小区不仅现在不落后,估计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也不落后,天津很多古建筑就是很好的例证。天津的一些古建筑历经百年至今仍在使用,真正是“一代人建房、几代人使用”。我们的农村城市化建设要实现节约,就要学习天津的做法,大力推进高水平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使农村城市化建筑具有长久的生命。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保护、发展好农民权益。天津农村的改革发展工作推进速度很快,在很多地方视为畏途的农民拆迁安置等工作在天津都成不了难题。我们参观的天津市华明镇仅用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镇近5万农民的搬迁,效率之高令人惊叹。天津市之所以能把工作做得这么好,关键在于他们注重保护、发展农民的权益,工作真正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华明镇在宅基地换房工作中,所有规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土地增值所有收益全部留在乡镇、用于农村,不仅通过置换让农民的资产增加了,还充分考虑了农民的生活问题,镇里为农民每人分配了15平米的门面房用于发展增收,同时还为一心要种地的农民配备了班车,为希望就业的农民提供了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改革发展,农民是主体、关键。只有充分保护、发展好农民的权益,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顺利推进;也只有保护、发展好农民的权益,农村改革发展才能真正回归其意义本源。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转型升级方向。转型升级,意味着更高的发展层次和更好的发展效率。在天津,转型升级体现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反映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工业上,天津大力推进了工业园区的归并整合;在农业上,天津提出了向园区和规模经营集中的口号;在集中居住中,天津更加注重了复垦土地开发的转型升级。我们参观的华明示范镇宅基地复垦设施农业园,复垦出来的2126亩土地,全部发展成了集观光、旅游、生产于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亩均产出达到上万元,亩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整个园区可以解决1500人就业。转型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范围、大纵深开展,为我们推进生产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更要注重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推进,切实做好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在天津参观中我们看到,很多农村发展建设成功的重要关键,就是获得了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天津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总投资为3.5亿元,集生产示范、科技展示、旅游观光、技术推广于一体,对农民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思路的拓宽、科技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价值很高,但博览园本身收入来源很少,无法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营。象这类公益项目,没有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很难发展和生存的。天津市有120万左右的农户,今年仅市农委安排的财政投入资金就达到14亿元。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财政投入是市场化条件下,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投入的有效措施,更要看到其对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看到其是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需和迫切要求。各级要切实立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不断加强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努力使财政投入真正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加强项目化管理。从我们参观情况看,天津的发展建设给人感觉是高水平、高标准,很多建设的档次都很高,不少新建的项目甚至称得上精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实行了项目化管理。天津所有资金投入基本上都是跟随项目的,因此投入目的性、指向性都很强,集中度很高,从而避免了一些地区出现的“撒胡椒粉”、低水平大面积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效地促进了建设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发展效率。项目化管理已成为天津农村工作部门指导、推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有效平台。推进农村发展项目化管理,是市委杨书记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提高农村发展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各级要切实做好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的研究、借鉴和落实,建立健全十大强农惠农工程专项基金,安排落实各项工程每个项目专项经费,努力推进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跃上更高水平、实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