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泰达第三大街-穿行时尚生活圈


天津开发区第三大街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该景点图文内容


遥感图上可以看到依傍第三大街的千米绿化带

  穿行天津开发区第三大街,4.7公里的距离,打车不过11.4元,沿途经过的却是开发区的金融中心、投资服务中心、餐饮中心、商业旺铺和成熟社区。这是一条在10年前还不起眼的街道,也曾光秃秃地暴露在盐碱滩上。
  恂园旁的街心公园是第三大街西侧的起点,之后第三大街被黄海路、南海路和北海路隔成了4个区间段,其中以南海路东、西两侧最为繁华。西侧已建成9年的泰达菜市场为居民生活提供必需品,东侧的翠亨广场则是开发区最具人气的餐饮商圈。朴先生位于翠亨村广场的韩式料理店,从2005年开业起生意一直不错。“和我前后脚开业的‘邻居’们,有一半还在这里经营。”朴先生对当初选址很满意,紧挨办公区,连中午都能达到8成以上的上座率。
  继续向东,最抢眼的莫过于滨海金融街,这里聚集了来自金融、石油、通信三大产业的高端客户,一批大型的跨国企业也在这里设立办事处。除了办公机构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和医疗配套也建在第三大街。粗略统计,第三大街上拥有47家餐馆、18家银行、43家商铺、8家酒店、14个居住区、7所学校。
  《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开发区新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共有银行机构31家,各类保险机构11家。批发和零售业得到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762.13亿元,同比增长50.6%;商品销售总额784.55亿元,同比增长48.4%,住宿和餐饮业保持平稳,如此卓越的成绩,第三大街的产业聚集效应功不可没。

  “地利人和”带动成熟商业

  就连1984年第一批到开发区创业的“老开发”们,也很少有人说得清“第三大街”是在什么时候建成的。创业伊始参照国际惯例,“老开发”们用“第一、第二、第三”命名自己用铁锨铺就的街道,而当时工作、生活的中心区只有第一大街。1993年制订的开发区总体规划就以京津塘高速延长线为界,划定南部8平方公里为生活区,中心区域由西南向东北转移的态势在之后几年内逐渐凸显。
  “城区的繁荣程度与主要办事机构坐落在何处密切相关。”开发区副巡视员王恺告诉记者,1991年,开发区管委会从塘沽搬到了现在第一大街滨海电视台的小二楼里,1999年又搬迁到第三大街,开发区的经济中心也从第一大街转移到了第三大街。翠亨村是当时工会为三资企业职工盖起的住宅,是第三大街上最早的居民区,由此带动了常住人口向第三大街聚集。
  接下来,泰达一中、海望园、海关大楼、管委会大楼、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图书馆、医院和国际学校,需求刺激着配套设施相继建立。在第三大街初具规模之后,完备的配套与之前预留的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保税区生活区(即如今的“天保金海岸”居住区)接轨,接纳了更多的人口定居在第三大街。“现在这条街的配套已经饱和,是目前开发区最成熟的商业聚集地。”

  老居民 追忆当年三街

  在翠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马卫东,1998年搬进了翠亨村居住区,居住条件也从40平方米改善为98平方米的大房子。他还依稀记得,当时这套房子售价是1900元/平方米。
  “那时候小区门口的第三大街显得很宽阔,周围没有超市、酒店,就连商铺也只是卖日用品的小店,根本不卖菜。后来,住进来的人多了起来,小区里开始有人推着三轮车卖菜,但价格都比市场上贵不少。小区门口的出租车也少得可怜,巧的是,刚搬来不久,93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就在翠亨村小区门口设了站牌。”
  和马卫东一家一起搬进翠亨村的还有他岳母一家和三家亲属,尽管生活上有些许不便,但整个大家族都在一个小区相互照应,生活也是其乐融融。
  张玉琴是海望园二期的居民,之前在新港北仑里居住,1999年6月搬到开发区时,第一感觉就是——荒凉极了。“我搬来的时候,财富星座一带还是空地,连草都很少看到。对面恬园别墅的位置,也是一片平地,四周还被围墙遮挡住。我住在5楼,那时候躺在床上就能看到五柱擎天。我们这里周围大一点的住宅区只有海望园、雅园,像汇力小区、商检楼当时还很显眼。最头疼的就是买菜不方便,楼下只有个药房和日用品店,当时还没建泰达菜市场,买菜做饭这样简单的事,可没少让我发愁。”
  由于太留恋塘沽浓郁的生活氛围,张玉琴竟然每周都要去向阳集市上采购一周所需的蔬菜水果粮食,哪怕坐着936路公交车,来回花上1个小时也在所不惜。
  回想10年过往,张玉琴用“一天一个模样”形容第三大街的变化。绿地多了,公共交通线路多了,购物的场所丰富了。想起自己当年像小蚂蚁一样采购食物,老人就忍不住自嘲。“现在便利店、洗衣房、菜市场、银行、超市、医院一应俱全,沿着第三大街走一圈,大事小事都能办齐了。”如今已经71岁的张玉琴溜达着去人人乐超市购物,在泰达图书馆读书看报,到国际学校接孙子放学,生活悠闲惬意。

  新店铺    瞄准精英人群

  能在寸土寸金的第三大街找到一间2100多平方米的平层商铺已实属不易,更难得的是还位于金融街的中轴线上,且与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隔街相望。11月1日刚刚开业的华泰金地食尚餐厅,就是这样一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黄金商铺”。
  尽管位置处在金融街地下广场,客人要走下10多级台阶才能进入餐厅,但在经营者看来,独特的位置也利于营造曲径通幽的氛围。
  “这个位置我们找了很久,坦白说,第三大街上的餐饮商圈已经相对成熟。紧邻老牌的翠亨广场,和新生代的鸿泰底商,再加上财富星座的诸多餐馆分食一杯羹,我们必须做得与众不同才能站稳脚跟。因此,做有品位、有文化的高档餐厅是我们的目标,餐厅的菜品质量、装潢风格、整体氛围都会围绕这个宗旨。”
  在经理陈平看来,“硬件”与“软件”要搭配,精致的就餐环境与客人的轻声谈笑就很“搭”,走廊上开发区建设时期的老照片与餐厅体现的人文气质也很“搭”,诸多元素的相互融合,使得陈平坚持要做“饮食文化”而非“餐馆”。陈平告诉记者,这条街道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三街就是舞台,我们是执着的舞者。”

  新景观 力求拓展空间

  第三大街黄海路口——新城西路口之间约2公里的距离,已被列入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改造名单,此次改造将对该路段的景观进行提升设计。
  “大修不大改”是此次改造的宗旨,第三大街两侧风格独特的商业建筑,以及浓郁的商业气氛,都将受到保护。同时,改造将以点带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丰富而有序的空间形态,使第三大街无论从功能、群体空间还是外部形象上,都将体现开发区的个性化风貌。
  为了打造开发区连续、整体的风格,建筑物将有统一的色调、统一的建筑风格,标注统一的LOGO(标志),增加特色和亲和力,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整个街区的风格沟通起来。
  现在第三大街与南海路交口处,有一个沉入地下约2米深的小型广场,当时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广场与喧嚣的街道隔离开,但此举带来的结果是居民不容易参与其中。人性化的城区要让市民参与到城市活动中,而目前第三大街恰好缺乏这样的布景。
  道路改造后,街道空间将划分为“休闲空间”和“交通空间”两类。强调以人为本、功能的便捷性和市民的参与度。街道两侧将新增休息坐椅、电话亭、雕塑和垃圾箱等设施,人们可以在小广场弹吉他、聊天,在坐椅上休息赏风景。绿化系统和无障碍设施都进行改造。绿化方面,讲究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和季节变化的色彩美。各种照明设施将形成统一的系统,街道照明、广场及大型建筑出入口将是照明的重点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