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天津泥人张—与真人只差一口气

    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是我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都说天津民间工艺有四绝:泥人张、风筝魏、砖刻刘以及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的绝活,在百年前远近驰名,“西洋人曾以重值购之,置诸博物院中,供人玩赏。”1915年,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过世9年后,他的作品《编织女工》还漂洋过海,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他的第二代传承人张玉亭的作品同时获得荣誉奖。如今,经数代人的传承,“泥人张”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相传在1844年,春台班领衔主演余三胜到天津演出。余三胜是当时响当当的名伶,人称“老生三杰”之一。这一天戏楼子里来了一个18岁的青年。来者不看戏,而是从袖口间掏出一团泥,在余三胜演出之时,观其形,察其貌,摆弄手间的泥团。几场演出下来,一尊余三胜泥像就塑成了,看过的人都夸赞这泥人与真人只差一口气。这塑像的青年,便是张明山。此后,张明山以精湛、传奇的制作技艺,在天津、北京乃至海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被人们尊称为“泥人张”。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20世纪60年代初,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曾两次进京举办泥人张彩塑优秀作品专题展览,每年到彩塑工作室参观的中外游客达百万人以上。2006年5月泥人张彩塑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天津泥人张亮相天津馆,现场捏起了泥人。泥人张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创作题材广泛,有的取材于传统的民间习俗,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均是泥人张的题材来源。这次参加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泥人张作品当中,有四分之一表现的是纯粹的传统主题,比如参展作品中的《托福持扇钟馗》《弥勒佛》《财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泥人张作品的创作题材也更加时尚,涌现出不少表达现代天津市民生活的作品,这次参展的《遛早》等作品便取材于现代人的生活。从整体上看,表现传统主题的作品仍占据了参展作品的绝大多数。
    参加世博会的泥人张工作室技师认为,“捏泥人就是一个创造生命的过程”。他们在捏泥人的同时,把情感揉入其中,也就给予了泥人灵魂,胶泥为骨肉,色彩勾服饰,再辅以绢花等材料作为点缀,于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人便在手中诞生……